人民币的通胀与解法
本文主要是读周其仁《货币的教训》所记的笔记和想法。
货币形成
货币是交易的媒介,货币的数量应该等同于商品和劳务的总价,如果多了就膨胀,少了就通缩,这是基本经济学法则。现代社会的货币是信用货币,没有真正的锚点,发行机构很容易被外界压力超发货币,后果轻则通货膨胀,重则民不聊生,甚至威胁统治稳定性,例如民国时代的金圆券。
既然发行机构不可靠,那就得寻找锚点,古代及近现代以金银为锚点,金银储存量多少,就发行多少对应的货币。看似靠谱,但也有诸多缺点,金银是天然物,并不一定能跟得上生产力的发展,再加上人类的贪婪本性,最终放弃,代表就是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解体。从此货币的超发与否全指望统治机构的基于当下情况的判断,比如金融危机,就超发货币救市,毕竟活下来才最重要。
中国 1995 之前,如果政府入不敷出,那就开印钞机,直接加印钞票,给财政部投资,货币流入市场。95 年后《人民银行法》才正式建立了独立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制,该法案明确限定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,在财政和货币之间设置了明确的制度障碍,从此断了主动超发这条路。意味着政府不能轻易逼迫央行超发货币,这里用了轻易二字,因为央行属于国务院直属,其他部门不能逼迫了,但老板还是有权力,只是相比之前更克制了。
关上了主动超发的路子,又开出了被动超发的口子。这就是从汇率机制中形成的货币,中国采取的是强制结售汇制度,企业出口赚到的美元,必须卖给央行,央行给人民币。央行的人民币哪来的?是印钞机印的,毫无成本。企业商品卖出国了,央行印的钱所对应的购买力,就被留在国内了。钱多了,商品不变,自然就有问题了,这里有个费雪方程:M * V=P * Q,M(货币数量) P(价格) Q(经济产量,表示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)V(货币流通速度)。 M、Q不变,货币多了,物价也就上去了。
被动超发的钱,经过货币乘数在银行企业周转一圈,就放大了几倍。这些扩散的货币就是通货膨胀的基础。
根据人民银行于19年7月12日公布的金融数据,2019年二季度中国货币乘数均值已经达到6.22,是该指标有统计以来的最高值。
目前强制结售汇已经废除,但主要购买者还是央行。
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2012年4月16日刊文表明,我国实行多年的强制结售汇制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,企业和个人可自主保留外汇收入。
汇率
央行为什么要购买外汇?
90 年代国家外汇储备少,所以采用强制结售汇的方式,筹集外汇,从国外进口各种设备机械。因为国际上只认美元,并不认人民币。
还有是为了维护汇率的稳定性,汇率的不稳定性对进出口会有很产生的交易成本。比如本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是 1:7 ,出口商按 6 块成本生产,出口后赚 1 美元,国家给 7 块,还能赚 1 块。如果汇率不稳定,下半年升值到 1:6 ,出口商卖出去了,刚好持平,那肯定是要亏损的,会严重打击企业的积极性,风险和交易成本大大提升。
维护汇率的稳定性是为了人民币的币值稳定,但其实是本末倒置的,汇率的另一头是国外,是中国所不能控制的。人民币不能以美元为锚点,因为美元本身是不稳定的,特别是 08 年金融危机后,美元的滥发。央行通过大笔购买外汇来维持汇率稳定的结果就是通胀。
那人民币应该以何为锚点呢?
并没有答案,历史的经验证明金银并不行。有极端的想法是,由计算机按照一定的参数根据算法,来控制货币的发行。或许计算机和算法是可靠的,但编写算法的和拥有权限的人并不一定可靠。
通胀
弗里德曼:“任何通货膨胀都只不过是货币现象”,商品和劳务量不变,货币增多,必然通胀。
那如何治理通胀?
既然超发货币,那回收货币即可。所以有了各种货币政策工具,比如央票,其目的就是回收流动的货币,但其实有延迟性,央票并不能紧跟购汇。延迟一段时间,基础货币就放大了几倍,这时央票也只能回收一部分。还有加息,但加息也有副作用,会引来热钱,还有打击生产和消费积极性,既然存储利息那么高,企业就不投资生产了,消费者也不消费了,都存钱去了。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。
治本的方式有:
一是从供给端釜底抽薪,央行减少或停止用基础货币强制购汇,政府用财政开支、国企利润、专项债券等购汇,让进来的外币被市场上的人民币消化。
二是扩大需求端消化购买力,增加进口,让部分购买力释放到国外。
三是深化货币改革,也就是增加商品,把还没货币化的资源投入到市场,比如增加房地产土地供应、提高城镇化、教育、医疗。事实上政府一直也在做,比如近些年的推动一亿人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 就是为了消化多出的货币。
如果还不能消化多余的货币,让汇率升值或贬值即可,毕竟汇率稳定不是完全等于人民币币值稳定。人民币币值稳定更重要:
《中国人民银行法》规定,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,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。
近些年虽然货币超发严重,但物价的通胀还算正常,原因是得力于上面的第三条,货币化进程给消化了。
另个重要的方面是货币流动到少数的几样商品上,比如房地产。这里介绍下货币的传导机制,央行因购买外汇的超发货币是给银行了,银行毕竟期望这笔钱产生更多的收益,当然前提是安全。
有利可图并且安全的行业,也只有房地产了,贷款给房地产商盖房,贷款给老百姓买房,变相的在回收货币。如果回收的货币不放出去,那就解决通胀的问题了,事实上还是会放贷出去,贷给谁,还是房地产相关。所以超发的货币大多数都在房地产这个链条上转圈,那房价必然高,这是经济规律,不以个人意志而转移。
所谓的限价、限购只是头痛医脚,并没有什么效果,真有效果了,反而更担心,因为超发的货币必然要有个流向,房价不涨,猪肉涨、菜价涨,问题更严重。所以说各种政策制定者限制房价,反而会在心理上很担心房价真跌了,担心人们预期房价会跌,不买房了,把钱花到其他地方了,导致其他涨,何其良苦用心。比如各种政策严格限购,却有了人才落户的口子,也算吃相好看点,之前是你买房了,还不一定能落户。另一方面从地方政府角度来说,土地、房地产这部分也是财政很大一块收入,等城镇化一定程度房地产税又是新一轮收割,当然这是另外的话题,先按下不表。
就算货币不流入房地产了,银行很多时候宁愿吃点息差在银行间空转,也不愿放贷给中小企业,因为借给他们坏账率会大大提高。决策层当然看到这种问题了,所以推出 LPR,希望贷款给房地产的长期贷款多收点利息,贷款给中小企业少收点,扶持实体经济。多收的利息,就当通货膨胀税吧。
解法
通胀的根本是超发货币,治本就是不超发货币。让货币的发行量与生产总值(GDP)相匹配,就是说生产力提高多少,货币增加多少。
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 2019 年第一季度(总第 84 次)例会。会议表示,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,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,不搞 “ 大水漫灌 “,同时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,广义货币 M2 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要与国内生产总值(GDP)名义增速相匹配。
上面的决策,很明显是领导层也开始治理超发货币问题了,不然通胀就是个定时炸弹。
当然这是理想情况,遇到紧急情况,还得超发刺激,比如 2020 年的新冠疫情:
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,3月末,M2同比增长10.1%;一季度,人民币贷款增加7.1万亿元,同比多增1.29万亿元。
而 GDP 是:
4月17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宏观经济数据,初步核算,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(GDP)206504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同比下降6.8%。
人类社会决策毕竟不是计算机,遇到紧急情况,也不能一层不变,那样后果更严重,但至少常规情况下已经开始控制货币超发了,这是个好现象。
那存量的超发货币如何解决?以目前的政策来看,有以下几条:
-
让每年缓慢的通胀逐渐吃掉一部分超发货币;
-
加快货币化进程,把还没货币化的资源投入到市场,比如农村的土地投入市场、城镇化带来的商品需求和劳务量增加,也可以消化一部分超发货币;
-
人民币国际化、一带一路,让国外小伙伴参与消化多余的超发货币;
多管齐下,让我们坐等以观其效。